詳細書目資料

134
1
0
0

西貝流士 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35

館藏資訊

摘自 古典管絃樂團 網站
鄭京和﹙Kyung-Wha Chung﹚,1948年3月26日出生於南韓首都漢城,父親是一位律師。因為父親對音樂有著一份熱愛,所以接連出世的七個孩子全部都學習音樂,並且成長後有六人以音樂為業,成為韓國最著名的音樂家族。鄭京和四歲時開始學習鋼琴,雖然她不是很喜歡這樣樂器,不過倒也彈的有模有樣。當母親給她一把小提琴之後,小小的鄭京和便對這種優雅的樂器產生了好感,並且終身不渝。鄭京和的音樂天賦開發得很早,從四歲到九歲間,她已經跟隨過六位老師習琴,並且在 1957年﹙當時九歲﹚便與漢城愛樂演出門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當時南韓樂界認為鄭京和是難得一見的音樂神童。十三歲時,父母將她帶到紐約拜師,師事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葛拉米安﹙Ivan Galamian﹚,後來在十六歲時,以優異的技巧獲得了茱莉亞音樂院的全額獎學金。
環顧70年代的世界樂壇,有哪一位女性小提琴手能與帕爾曼﹙Itzhak Perlman﹚有平起平坐的地位﹖是慕特嗎﹖當然不是,答案是鄭京和。這位來自韓國的小提琴家,是繼努娃﹙Ginette Neveu﹚、韓黛兒﹙Ida Haendal﹚之後最著名的女性小提琴家,同時也是70年代最活躍的音樂人物之一。她從生涯高峰,歷經結婚生子、手指受傷、退出舞台、到重新復出,歷經了許多困難險阻。今年是鄭京和六十大壽,就讓我們來簡略回顧一下她的演奏生涯。
1969年,鄭京和與紐約愛樂舉行了一場音樂會,在紐約樂壇掀起了小小的漣漪。次年,鄭京和來到倫敦,履行一場在大賽時簽下的合約,是一場慈善義演。5月13日,沒沒無聞的鄭京和與普列文指揮的倫敦交響樂團在皇家節慶廳﹙Royal Festival Hall﹚演出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當時的倫敦樂界一般並不對義演做評論,但是這場演奏會卻讓倫敦報界打破慣例。鄭京和很容易的掀起了觀眾的熱情,精采熱情的演出,在演奏完畢後連樂團團員都為她起立鼓掌。報章雜誌更將她譽為自歐伊史特拉夫﹙David Oistrakh﹚與史坦﹙Isaac Stern﹚以來最令人興奮的演出。
在倫敦的這場演出,讓鄭京和的名聲不脛而走。在此,鄭京和一次就接到了三十場演奏會的邀約;當時的Decca公司正好需要一位優秀的小提琴家,來與EMI的帕爾曼相抗衡。當時技術過人的黎奇﹙Ruggero Ricci﹚對唱片錄音興趣不是很高,而且有琵琶別抱的傾向,所以鄭京和的出現,立刻引起了Decca高層的注意。因此鄭京和的錄音生涯與演奏生涯是齊頭並進的,隨著一場場演奏會的成功,她的唱片也不斷的創下銷售佳績。對當時的西方世界而言,一位來自東方的小提琴家,竟然能夠演奏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的協奏曲而仍能保持優雅的風格,讓他們大感驚奇。在英國的光榮表現,更讓南韓政府與有榮焉,在1972年特頒榮譽勳章給她。
緊接著是十餘年緊湊的錄音與演奏生涯。在1984年結婚之前,她幾乎保持在每年120場左右的演出。這個數字平均起來就是一天演出、一天休息、一天行程與排練,是何等驚人的工作量﹗況且這還不包括錄音所耗費的額外時間。在結婚後,鄭京和將演出場次減少一半,生子後再度減少,以挪出時間陪伴丈夫與兩個兒子。目前鄭京和定居在英國南部小城 Chelsea,是一間溫馨的花園洋房。在此,鄭京和也將一生累積而來的經驗與技藝,承傳給慕名而來的學生們。
鄭京和自己對作品的詮釋觀點,鄭京和認為忠實作曲家想法是最重要的。首要做法就是分析每個作曲家的特殊「語法」(Idiom),例如柴可夫斯基和莫札特不同、普羅高菲夫和史特拉汶斯基也不會相同。要達到這個境界,一方面必須在好老師指點下努力學習,另一方面就是必須廣泛接觸其它領域藝術。鄭京和自己很喜歡視覺藝術和文學。「對我來說,我在一九六九年(即得到列文屈特大獎),有機會到歐洲去巡演,每到一站都有大開眼界之感,這是我一生中最興奮的時光,對我影響很大。」

內容註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op. 47 / Jean Sibelius --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G minor, op. 26 / Max Bruch -- Tzigane / Maurice Ravel -- Introduction et rondo capriccioso, op. 28 / Camille Saint-Saens.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