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171
1
0
0

康果爾德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35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 網站
備受國際樂壇矚目的小提琴新秀阿拉貝拉.史坦巴赫爾(1981年生),出身慕尼黑音樂院,曾赴美、法接受名師狄蕾和吉特里斯的指導,2000年在漢諾威姚阿幸國際小提琴大賽獲獎,次年又獲得慕特基金會的贊助,小提琴天后慕特特別送她一支頂級琴弓以示鼓勵。
目前阿拉貝拉.史坦巴赫爾使用一把由日本基金會出借的1736年「孟茲」史特拉底伐里名琴。
摘自 古典音樂漫談 網站 康果爾德: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
埃里希·沃夫岡·康果爾德(德語:Erich Wolfgang Korngold,1897年5月29日-1957年11月29日),猶太血統的美籍奧地利作曲家。他的「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作品35譜作於1945年,並獻給愛爾瑪·馬勒(Alma Maria Mahler-Werfel, 1879–1964)。此曲受友人胡貝爾曼(Bronisław Huberman)的建議而作曲,於1947年2月15日由海飛茲獨奏小提琴,哥爾舒曼(Vladimir Golschmann)指揮聖路易交響樂團協奏首演。首演時,樂評家們譏評為「搞錯時代」的作品,但得海飛茲繼續演奏與錄製唱片,而成為康果爾德最有名的作品。
不過,康果爾德赴美後,主要為好萊塢電影作曲,因此他在歐洲的活動,以及在美國的藝術音樂,都被人遺忘,對他的評價也不是很好。當然,此曲也一直得不到較高的評價。伊扎克·帕爾曼(Itzhak Perlman)曾灌錄此曲,但沒能對此曲有助益。後來在海飛茲生誕百年紀念活動中再度發行其演奏錄音,以及一些刊物之發行,才慢慢讓大眾認識此曲,還有年輕演奏家在音樂會上積極演奏這首作品,大眾才認識此曲的魅力,與巴伯的作品並列為20世紀新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性小提琴協奏曲。
此曲飄逸著世紀末維也納的殘香,具有濃密抒情的音樂書法,還發揮精練的管弦樂法。很偶然的,此曲與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同一調性,連作曲編號也完全相同。
康果爾德受過古典音樂訓練,他以所受精練的音樂語法投入好萊塢電影界,同時創作被自己的電影音樂觸發靈感的藝術音樂。如他的弦樂四重奏曲第3號、大提琴協奏曲就是此類作品,而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中的各樂章主題,也從電影音樂中移用素材。文中提到電影,只知其原名,沒能查出是否在本地上映過,即使有,也沒有查出上映時的片名為何。

內容註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35 / Erich Wolfgang Korngold (Arabella Steinbacher, violin ; Lawrence Foster, conductor ; Lisbon Gulbenkian Orchestra) -- Poeme, op. 25 / Ernest Chausson (Arabella Steinbacher, violin ; Lawrence Foster, conductor ; Lisbon Gulbenkian Orchestra) --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G minor, op. 26 / Max Bruch (Arabella Steinbacher, violin ; Lawrence Foster, conductor ; Lisbon Gulbenkian Orchestra).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