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57
0
0
0

ASM 35, Vol. 22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

館藏資訊

摘自 universalmusichk網站
適逢2011年是Anne-Sophie Mutter在琉森音樂節首演後的第35週年,古典名廠牌Deutsche Grammophon隆重推出40CD限量版紀念套裝,見證ASM由音樂神童蛻變小提琴天后,集齊ASM所有歷年DG錄音,每一張錄音更採用原裝封面!
逾40小時音樂包括­驚人銷量的Carmen Fantasy專輯,貝多芬奏鳴曲全集,莫扎特協奏曲、奏鳴曲、鋼琴三重奏,Lutosławski、André Previn等當代作曲家為ASM獻寫的作品。
288頁精印冊子包括150多張珍貴圖片、ASM詳細訪問及更多... 兩張bonus disc加送從未發表錄音,包括1974年《德國青年音樂家》比賽獨奏錄音!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網站
「四季」這樣知名的曲目,還能帶給您任何震撼與新鮮感嗎?慕特這張最新錄音,保證可以辦得到!讓您體驗前所未有的「四季」新震撼!這張錄音不僅是慕特首度自己擔任指揮,更將聽覺的「四季」與色彩影像作出強烈的結合,在世紀末為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名曲樹立炫麗詮釋的典範。
1999年三月當慕特與特隆翰獨奏家樂團(Trondheim Soloists)巡迴歐洲時,演奏的曲目便是韋瓦第的「四季」,這是慕特一生中第一次沒有與客席指揮合作的演出,慕特自己同時擔任指揮以及小提琴主奏。由於慕特與特隆翰獨奏家樂團的精采合奏,不僅參加音樂會的聽眾大為讀賞,連DG唱片公司也認為應該把握此大好良機記錄這次精采演出,因此1999年5月於丹麥哥本哈根現場灌錄下慕特與特隆翰獨奏家樂團演出的韋瓦第「四季」。
特隆翰獨奏家樂團在北歐早已享有盛名,該團是由挪威小提琴家巴內‧費斯肯(Bjarne Fiskum)成立於1988年。小提琴家費斯肯,在奧斯陸、斯德哥爾摩、哥本哈根、維也納等地研讀音樂後,便在奧斯陸愛樂開始他的職業演出生涯,並在 1965-1973年間擔任該團首席。1977-1984 年費斯肯更進一步擔任特隆翰交響樂團的首席,1983年更開始在特隆翰音樂院教授小提琴,1995 年更獲頒娜威極為重要的林德曼獎(Lindemann),1994年費斯肯成立特隆翰弦樂四重奏。特隆翰獨奏家樂團便是由經驗豐富的費斯肯所籌組的,團中的樂手都是職業的年輕好手,巡迴演出的經驗豐富擴及英國、荷蘭、德國、瑞士、日本、巴西、法國、斯堪第納維亞半島等地。這一次慕特與特隆翰獨奏家樂團的合作對雙方來說,更是一次珍貴的交流經驗,慕特感受到年輕音樂家對經典曲目的嶄新活力與觀點,而特隆翰獨奏家樂團的原則深刻地感受到慕特的豐富經驗與感人魅力。更精采的是,慕特受到德國知名的畫家蓋哈德‧葛伯納(Gotthard Graubner)畫作的影響,激發對韋瓦第這首礦世名曲的新詮釋觀點。在蓋哈德‧葛伯納的觀念裡他認為透過豐富的色彩將音樂交響化的意境入畫,這樣的藝術觀催化了慕特對韋瓦第「四季」嶄新思考!因此,慕特這次的新錄音計劃可以說是「聽覺與視覺結合」雙管齊下的新嘗試,透過唱片您除了可以聽到慕特精湛的演出外,還可以看到巴黎知名的攝影家莉莉安‧伯鮑(Lilian Bimbaum)特地為慕特拍攝不同風韻的照片。同時知名的導演羅曼‧昆恩(Roman Kuhn)還深入到葛伯納的畫室,拍攝一捲4分15秒的MTV短片,融入慕特的音樂讓視覺與聽覺的交互作用更為熱烈!
如果您不識趣地詢問:「慕特新錄的四季,與過去卡拉揚搭檔的舊作比起來如何?」或許,慕特這句話可以當作標準答案:「早期我與卡拉揚合作的四季像是勃艮地(Burgundy)的絕佳紅酒,現在這張新的四季則是極醇美的香檳!更有著聽覺與視覺雙方面的獨特性,您前所未有的感動了四季之外,這張唱片還另外收錄挑戰演奏高難度的塔替尼「魔鬼的顫音」,無論藝術成就或是精采程度,這張唱片都將遠遠超越慕特最賣座的「卡門幻想曲」!現在,就請您洗耳恭聽這張「嶄新的四季」!「嶄新的慕特」! (文/賴偉峰)

內容註

Disc 22 : The four seasons. Spring : Concerto in E major, op. 8 no. 1 = La primavera (11:11) ; Summer : Concerto in G minor, op. 8 no. 2 = L'estate (11:04) ; Autumn : Concerto in F major, op. 8 no. 3 = L'autunno (13:04) ; Winter : Concerto in F minor, op. 8 no. 4 = L'inverno (10:10) / Antonio Vivaldi -- Sonata in G minor : "Devil's trill" = "Il trillo del diavolo" / Giuseppe Tartini ; arr. Riccardo Zandonai (16:54).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