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566
0
0
0

Ivry Gitlis the Violin Virtuoso

館藏資訊

摘自 璀璨的弓弦 網站
演奏家在一場成功的音樂會之後,除了接受觀眾熱烈的掌聲及歡呼外,還得想個妥善的辦法「脫身」,好讓這場音樂會劃下一個完美的句點。最常用的作法就是回饋幾首「安可曲」,但如果仍然無法滿足觀眾的的渴求,就得要看演奏者的應變能力了,通常管弦樂團的指揮會把小提琴首席帶回後台,以表示今天到此為止,獨奏家則以『不帶樂器』(鋼琴家則以把鋼琴蓋蓋上)的方式來謝幕,讓大家好聚好散,觀眾雖不再難為音樂家,但也多少留下些許的遺憾。
當然這也成為一場成功音樂會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另外是否還有其他幽默風趣的『神來一筆』,而能使得賓主盡歡呢?或許在小提琴大師--依符利‧吉特里斯Ivry Gitlis身上,可找到一些啟示。
1922年的八月二十五日,吉特里斯(以下簡稱吉氏)誕生於今以色列的海法市Haifa,母親是一位聲樂家,祖父則是合唱團的指揮,所以對吉氏來說,音樂便成為他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伙伴,雖然家中的經濟情況並不富裕,但吉氏的父母親仍在他六歲時讓他開始接觸小提琴,並先後和亞密B.Ami及卡爾密Carmi學習。
由於吉氏的領悟力極高且天賦過人,三年後便在家鄉舉辦個人的第一場音樂會,展現他在小提琴方面的優異才華。
1932年,吉氏的天賦終於被著名的波蘭籍的猶太裔小提琴大師--胡伯曼B.Huberman發掘,並推薦他到歐洲深造學習,由於吉氏的家境清寒並無法負擔旅費,胡伯曼得知這件事後,便以演奏會的方式來替吉氏籌措經費,不久之後,幸運的吉氏便因大師的協助,而終於能實現前往法國巴黎留學的夢想。
到了巴黎後,吉氏便立即參加巴黎師範音樂學院的入學考試,在一百多位報考人中,吉氏以優異的表現脫穎而出,順利考入巴黎師範音樂學院,並由J.Bouchert收為門徒。
兩年後,吉氏以第一獎的最高榮譽通過畢業考試,由於他強烈的學習慾望,使得他又繼續留在巴黎,並先後和瑪爾西克M.Marsick的三大弟子:蒂博J.Thibaud、愛涅斯科G.Enesco及弗萊什C.Flesch學習,雖然三位大師皆出自同一個門派,但卻各自擁有不同的特色,對吉氏日後的演奏風格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1939年,吉氏在歐洲展開個人的演奏事業,可惜沒有多久卻因二次大戰的爆發而被迫暫停,法國淪陷後,他移居到英國避難,起初原本想加入皇家空軍,但卻遭拒絕,後來只好改在彈藥工廠工作。
雖然吉氏當時的生活只能以「勉強渡日」來形容,但他依然勤奮練習,並到英國各地做勞軍的演出。大戰結束後,吉氏重新開始他的演奏事業,並和英國各地知名的樂團合作演出。
1951年,吉氏回到巴黎參加〔蒂博小提琴大賽〕,以優異的表現獲得首獎,之後吉氏聲名大噪,演奏合約不斷,除了歐洲之外,吉氏更遠赴澳洲、美國、加拿大等國演出,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的歡迎。
隔年,吉氏回到祖國,並與「以色列愛樂」同台演出,回報鄉親熱烈的期望,同年吉氏被美國VOX唱片公司網羅為旗下的藝術家,並開始灌錄唱片,1963年吉氏以音樂大使的身份訪問蘇聯,為祖國拓展外交關係。兩年後他在柏林演出巴爾托克的《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獲得非凡的成功。1967年,他又再次受邀在柏林舉行獨奏會,深受當地樂評家的激賞。
七0年代後,吉氏已成為世界樂壇著名的小提琴家,和他一起同台演出的音樂家有:G.Szell 、G.Mehta、E.Ormandy、J.Horenstein等重量級大師,而當時名氣正「如日中天」的卡拉揚也注意到吉氏傑出的表現,並且邀請他合演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可惜卡拉揚的盛情卻因吉氏無法挪出更多時間來練習而告吹,雖然這對每位當時的音樂家來說都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但吉氏為了忠於樂曲演奏的完美性而放棄這麼好的演出機會,足見他對自己演奏品質的嚴謹態度。
1982年的十二月,以色列當局為了紀念猶太裔小提琴大師胡伯曼的百年誕辰,特別在特拉維夫Tel Aviv舉辦了長達一個星期的馬拉松式音樂會,邀請了許多傑出的猶太裔小提琴家(在前期已有詳述)來共襄盛舉,吉氏當然也是獲邀的成員之一。
在這個一系列的音樂會中,吉氏除了演奏他最拿手的巴爾托克《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之外,同時也和史坦、明茲及韓岱爾三人合演韋瓦第的《四把小提琴協奏曲》,以實際的回饋行動來感念這位當年提拔他的大師。
若沒有胡伯曼當年的慧眼賞識,二十世紀的演奏舞台將因少了吉氏這位巨星而遜色不少。
八0年代後期吉氏的演奏會雖不再像之前一樣多,但依舊維持一定的演出場次,同時他入法國籍並定居於巴黎。
1988年起被聯合國聘任為「音樂親善大使」,另外在世界各大知名的音樂夏令營中,也時常都可看到他教育後輩的足跡,至今他以八十的高齡依然有零星的演奏會,並和知名阿根廷女鋼琴阿格麗希合作,不定期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
1974年,知名的阿根廷女鋼琴家阿格麗希首次訪問台灣,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的會議廳舉辦獨奏會,在全場座無虛席的觀眾期盼之下,阿格莉西成功地擄獲所有人的心。
而在下半場的曲目中,阿格麗希安排了貝多芬的《克羅采》小提琴奏鳴曲等曲目,當天擔任小提琴獨奏者即是本文的主角,這是吉特里斯第一次出現在台灣的演奏舞台。當晚他表現得可圈可點,並獲在場觀眾的數次「安可聲」,給當時的樂迷留下深刻的印象。
2003年的六月,在國家音樂廳的邀約之下,吉氏原本將為台北的樂迷舉行一場完全屬於他個人的獨奏會,曲目非常精彩,可惜當時因SARS的影響,全台所有的藝文活動幾乎停擺,當然這場難得一見的音樂會也無可倖免地被迫取消,對於本地的樂迷來說實在是非常大的損失,雖然大師和台灣的緣份只有這麼的淺,但期盼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再度見到他的台灣之行,好讓國內的樂迷能和他再續上次未結成的良緣。
從五0年代開始,吉特里斯先後分別在VOX、PHILIPS、EMI、RCA等公司留下不少優質的錄音,其中又以1950-1980年之間最多。

內容註

Disc 1 : 24 caprices for violin solo, op. 1 / Nicolo Paganini. Disc 2 :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D major, op. 6 -- Violin concerto no. 2 in B minor, op. 7 "La Campanella" / Nicolo Paganini. Disc 3 : La campanella (rondo of the ciolin concerto no. 2, op. 7 arr. Fritz Kreisler) -- Caprice no. 20 (arr. Fritz Kreisler) -- Caprice no. 13 (arr. Fritz Kreisler) -- Caprice no. 24 (arr. Leopold Auer) -- I palpiti, op. 13 -- Cantabile -- Sonatine, op. 3-6 (andante innocentemente, allegro vivo e spirito) -- Menuet in F major / Nicolo Paganini -- Caprice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The study in the form of a waltz, op. 52-6, arr. Eugene Ysaye) (work by Eugene Ysaye, based on Saint-Saëns' Etude for piano op. 52, no. 6 ) / Camille Saint-Saens. Disc 4 :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F sharp minor, op. 14 (version "pratique") -- Violin concerto no. 2 in D minor, op. 22 / Henry Wieniawski -- Violin concerto no. 2 in C major, op. 58 (edition Durand) -- Violin concerto no. 4 in G major, op. 62 "Inacheve" (edition Duramd) / Camille Saint-Saens.

回到最上